中国激光武器之父
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给中国武器装上了眼睛!
高伯龙是谁?他为国家做了太多,我们对他了解的太少!他是科学家,是院士,是让美国害怕的人。20年艰苦攻关,40年漫长跋涉,他突破了西方技术封锁,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他给战机、潜艇、导弹装上了眼睛,让武器能够指哪打哪!
2017年,他永远离开了我们,留给我们的最后影像,是穿着十块钱的背心,坐在电脑前工作的画面。
回忆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仪在美国诞生。这一科研成果引发世界震动,但对比美国取得的重大进展,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10年后,两张来自钱学森的神秘纸片,传入了国防科大,上面写着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难度相当于世界密码,这无异于让没有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火箭。那时光学领域急需人才,高伯龙被紧急调任到激光研究实验室。
研究之初,高伯龙团队几乎什么都没有,实验室是废弃食堂改装的,铁架子、电焊机等最基本的器材都是高伯龙现做的。由于没有空调和风扇,夏天,封闭的实验室成了大蒸笼,高伯龙就穿件背心做研究,常常浑身是汗,身上都长满了痱子。
可比起环境的艰难,更难忍受的是外界的质疑。1975年,在全国激光陀螺学术交流会上,高伯龙语出惊人,提出了“四频差动陀螺”方案,要知道,美国也才研究出“二频”,这意味着,如果这一方案实现了,中国将直接超越美国。可在当时,却无异于空中楼阁,四面八方的质疑之声扑面而来。1978年,实验室样机鉴定通过了,喜悦的心情还没持续太久,一阵冷风便刮了过来,1984年,美国彻底放弃同类型陀螺研制,这个动向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质疑声再起:国外有的你们不干,国外干不成非要干。高伯龙反驳到:外国有的,我们将来要有;但不代表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带着不服输的劲头,高伯龙团队一心扑到了实验室里。激光陀螺最大的工艺是镀膜,要做出高精度的激光陀螺,必须磨出最准确的光学膜片,而在美国的技术封锁下,当时的中国别说镀膜了,就连初始的膜片选择,都只能靠肉眼观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高伯龙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膜片测量仪器,彻底解放了双眼。年过半百的高院士,甚至开始自学编程,完成了膜系设计工作。为了赶上科研进度,高伯龙几乎没有准点吃饭,有一次,老伴给他送来鸡块,看他吃完后问:“鸡块合口不?”正在思考问题的高伯龙怔了一下,反问道:“我刚才吃的是鸡块吗?” 高强度的实验,也让他落下了病根,连续十几个小时的试验做下来,高伯龙有时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家人看了心疼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斗,激光陀螺仪的膜片终于造出来了!1993年,激光陀螺样机正式面世,验收却出现了问题,知道结果的高伯龙瘫坐在地上。面对专家组的质疑,高伯咬牙立下军令状,又争取下了1年的时间。1994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的鉴定顺利通过,美国20年的技术封锁被彻底打破,为了这一天,高伯龙坐了20年冷板凳。随后的20年里,高伯龙继续埋头研究新型激光陀螺技术,为祖国添砖加瓦,直到2014年高伯龙团队才走入公众视野,高院士几秒钟的镜头,却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回忆高伯龙的一生,他做了3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毅然考取清华物理系;第二次选择调入哈军工,成为物理教员;第三次选择激光陀螺研究;很多年后,高伯龙院士这样描述自己的选择,“一个人的志愿和选择应当符合国家的需要”,而他也与这枚小小的“陀螺”共同高速旋转,直到生命尽头。
中国激光武器之父是
中国科技之父30强之九
七古/激光照排之父王选
印刷发明自古国,
风靡世界利传播。(1)
汉字照排计算机,
从此告别铅与火。(2)
注(1)王选,出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之父”。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这一发明也推广到全世界。
(2)王选主要致力于汉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1980年9月15日,王选为首的课题组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与火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1981年,他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推广。
王选于2006年病逝,享年70岁。
中国激光武器之母
必须让孩子知道的20个中国巨星,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
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fú);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yóu);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
中国石油之父孙建初;
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在我国,院士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每一位院士,都是国家的财富。
我国第一届院士产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
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的资深专家,可以为不同兴趣的孩子,提供崇拜范本。
榜样大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为孩子种下一粒种子,长大是想做一个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还是做一个光鲜靓丽的娱乐明星。
哪怕长大成人后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但是在他小时候,我们希望他志崇高远,不尚浮华。
这些,才是孩子应该追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