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最经典的五大金句
感悟经典点滴分享天天见(118)《中庸·第九章》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平的意思,这里解释为治理)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进行治理,官爵俸禄是可以轻易放弃,利刃是可以践踏上去的,但要精通中庸之道并且秉持中庸之道是不容易做到的。”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学说中的“至德”,一种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难到什么程度。孔子用了三个对比项,一是“天下国家可均”,二是“爵禄可辞”,三是“白刃可蹈”。单看这三项,已经让人唏嘘不已了,大概都会被吓得吐出半截舌头。这三项本来就是常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先说第一项,治理国家,岂是凡夫俗子所为?那都是“天选之子”所为。先说创立基业,不知经过了多少的内斗外争、流汗流血。创国初始,如何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必竭诚以待下”。待国家兴旺复兴之时,又是如何功成不居,“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每日克己尽责,鞠躬尽瘁,“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取得治国的功绩。这难道比谨守“中庸之道”还容易吗?
我们理解孔子如此对比的深意,就在于,他想说明:治国的确难,但如果克己尽责,兢兢业业去做,是可以取得一些成就的。但如果你想要做得好,做得完美,做得久长。那就需要“中庸之道”的加持。
我们这样去理解“中庸之道”是不是会好理解一些,那就是,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按照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去行事,依据事物本来的自然秉性而为。中国古代人的很多理论、理念、信仰,其实本质上都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的盛衰变化,阴阳分割,都有其定性和发展规律,人们感悟到了这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办事,就会顺应自然,也就是做到了“守正”“取中”,不偏不倚,就是做到了无过又无不及。而且,古人洞明了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是一种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最好还是乖乖地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去行事。这样看来,只要我们遵守自然规律去行事,不“主观强夺”,就是实行了“中庸之道”,如此说来,中庸之道好像也没那么神秘。
话又说回来,要想做到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情,岂是容易之事?治理国家的人,又有几个人能深谙其中的奥秘。唐太宗算是一个吧!荀子曾经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也是把握了水和舟、民和君的规律,才成就了一代明君。而商纣王、隋炀帝等等,显然在处理民和君的关系上,违背自然规律,将个人意志,即个人私欲宣泄到了极致,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到“守正中和”,只能以破家亡国作为悲惨的结局。
二十大报告里有一句金句:“江山就是人民,人们就是江山。”多么振聋发聩、振奋人心。此话为什么引起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关注,就是因为人民和江山的关系,符合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蕴含着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深刻思想,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这和荀子、魏征、唐太宗他们的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这一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弄明白了“天下国家可均” 和“中庸”,就是前者易,后者难的道理。那么,孔子用来和“中庸不可能”相对比的第二项“爵禄可辞”第三项“白刃可蹈”,比践行“中庸”容易,也好理解了。
我们生存于世,必然是要有所追求的。这也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欲望的驱使。“欲望”本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无所谓好坏。只是,你在追求美好理想和追逐美好事物的时候,它就是我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如果,你追腥逐臭,向往那些丑恶和丑陋的东西,当然也就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了。所以,当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蓬蓬勃勃,郁郁葱葱,此刻,人性的美好,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让人们内心深处涌动着超出常人的勇气和智慧,有些不可思议、神乎其神的事情,人们也可以轻易地做出来,“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也就不在话下了。
然而,“中庸之道”所达到的道德修养,就是“守正中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说起来平常,其实却不容易做到。如何才能“守正”,那就是你不能有贪欲、不能有私挟、不能有偏见。你必须好好修养自身,锤炼品质,具备优秀的人格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具备参透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才有把握规律的才智。那样,就几乎是一个道德和智慧接近完美的人,所以孔子才会说:国家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中庸难为。
事实上,真正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修养。我们远望而仰之,尽量克己修身,一点一滴地做好自己就行了。
中庸最经典的五大金句图片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最经典的五大金句是
写材料必备古诗金句大全500条!(一)
(欢迎关注点赞,每日分享写作资料)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7、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0、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1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2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2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3、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2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2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26、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27、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2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3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33、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34、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36、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论语
3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3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3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4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4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4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4、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4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4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4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49、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50、苛政猛于虎。礼记
5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5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53、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5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周
5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9、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60、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6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6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5、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6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67、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6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69、远水不救近火。韩非子
7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7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7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7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7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7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7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78、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7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8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8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8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8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8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86、]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8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8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90、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冬景)